chinese is here after four-year walk and ride |谁是第一个骑自行车环球旅行的中国人?

二十世纪上半叶,是动荡不安的年代,也是一个群星璀璨的时代。

印度诗人泰戈尔、圣雄甘地、土耳其民族领袖凯末尔、张学良将军、顾维钧先生,英国首相麦克唐纳、丘吉尔、美国总统罗斯福,大画家徐悲鸿等等,想必我们对这些出现在历史课本中的名字都不陌生。

若是生活在那个年代,面对这些遥不可及的人物,无论与谁有过一面之缘,都会成为茶余饭后的优质谈资。若是和某位大人物拍过合影、共进过晚餐、促膝长谈,那更是值得吹嘘一辈子的事情。

可如果说,曾经有一位默默无名的中国人,不但与这些历史名人握过手、合过影、吃过饭、聊过天,这些人还曾给他签过名、留过字,这可信吗?更令人惊讶地是,这位中国人把全世界的政治家们都见了个遍,甚至连战争狂人希特勒都曾与之会面,而且他还是骑自行车去的,可信度还有多少?

然而,这是真的。他叫潘德明,原本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厨师。

潘德明

九十二年前,他从上海出发,一路以徒步+骑行的方式,游历东南亚、南亚、中亚、非洲到欧洲各国,随后于1934年1月5日到达美国纽约。

此后他继续旅行,途径中美洲、夏威夷后到达大洋洲,在游历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后返回中国。

他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徒步+骑行环球旅行的中国人,也值得被称为群星璀璨的二十世纪中格外耀眼的一颗明星。

徐悲鸿为潘德明所题“丈夫壮志”

潘德明为自己的旅行制作了一本《名人留墨集》,每到一地,他都会前去拜访当地的名人政要,希望他们在留墨集中签名留念。

在那个交通不便的年代,一位骑着自行车环游世界的中国人,所到之处无不引起报纸媒体的竞相报道。

随着旅行的推进,他在全世界范围内成了名人,这也是各国政要欣然同意与他见面的原因。但是,他之所以希望拜会这些名人,不是为了满足个人的虚荣私欲,而是有着更深刻的理由。

1908年,潘德明出生在浙江湖州城内的一个教会家庭,自小身体素质极佳。成年后他与家人一同在南京城内以经营一家西餐厅为生。

潘德明(后排正中)与家人的合影

生逢乱世,潘德明亲眼目睹了西方列强铁蹄下的赢弱中国之悲。民族主义驱使下的爱国情愫油然而生——他渴望为被西方贬低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正名。

当他在报纸上读到“中国青年亚细亚步行团”即将从上海出发,以徒步环游地球的方式向全世界证明中国的青年力量”之后,潘德明知道自己一直翘首以盼的机会来了。他连夜赶往上海,在历经一些波折后,终于在杭州正式加入了“亚细亚步行团”。

但很快潘德明便发现,“中国青年亚细亚步行团”并不是他想象当中的样子。步行团出发时共有七名团员,加上中途加入的潘德明一共八人。还没有走出浙江,便有三名成员因吃不了苦而退出。还未走出中国,便又有两位团员因“太会花公款,又没什么用处”退出了。

最终只有两名同伴和潘德明一起到达越南。此时距离亚细亚步行团“徒步环球”的目标还差得远,但这两名同伴也因惧怕前路的艰险,决心不再继续下去。

此时,“亚细亚步行团”只剩下潘德明一人,但这并没有击碎他的决心。他决定独自继续这段未知的旅行。他在越南当地华商的资助下,购买了一辆英国RALEIGH自行车和一台照相机,告别了前来送行的华商侨胞,怀着要踏破关山险阻,走遍世界各地的雄心壮志,沿着公路开始向西骑行。

岁月沉沙 片纸天涯

毫无疑问,这是一段伟大的旅程。

历尽千难万险,他完成了这一壮举。潘德明的英勇事迹通过报纸新闻传遍全球,所到之处皆受到当地华商的热情招待。在他的《名人留墨集》中,无数我们耳熟能详的伟人都在其中留有墨宝。其中包括甘地、泰戈尔、凯末尔、罗斯福、张学良等等。

潘德明制作的《名人留墨集》

他希望通过拜会这些名人,让各国看到中国青年的活力,让他们不再小瞧被称作“东亚病夫”的古老中国。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西方人的尊重,取得了同为殖民地各国领导人的惺惺相惜。

1933年,在芝加哥参观世博会时,潘德明被美国先进的工业制造水平所震撼。当他得知一些工业品的矿产原材料,在中国青藏高原储量丰富后,他便决定回国后前往青藏高原旅行考察。

可惜,潘德明回国不久,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旅行被迫取消,这对他打击很大,潘德明将华商捐助的旅行资金10万美元全部捐出投入于抗战,改名潘子明后隐居于上海。

那段纵横全球的旅行往事,也慢慢尘封于记忆。直到1979年3月,在上海召开的一次体育工作会议上,资深体育记者季一德先生偶然得到了潘德明只身徒步骑车环游世界的线索。

最初听到这个故事,他完全无法相信自己的耳朵——居然早在三十年代,就有一个中国人骑车徒步环游了世界?这么伟大的事情为何我们从未耳闻?

出于好奇心,季一德立即进行了一次马拉松式的采访,去寻觅这位旅行家的珍贵史料。经过多次奔波,终于在上海永嘉路派出所即将销毁的积案废纸堆里,发现了潘德明的出国护照、签证、申请书、船票、书信、请柬、李宗仁先生“有志事竟成”的题词、张学良将军的“壮游”题词,以及那本珍贵的《名人留墨集》。

张学良将军为潘德明题下“壮游”

经过长期的整理、采访、查阅资料,季一德先生将潘德明的壮举写成了《环球旅行记》一书,这才让这段伟大的旅程重见天日。

潘德明是1930年6月从中国出发的,11月21日到达越南,此后一路南下到达新加坡,再从新加坡坐船前往印度。

1931年4月12日中午,潘德明乘船抵达印度,下船的那一刻便受到了印度华侨们的热烈欢迎。他在加尔各答停留了28天后,向新德里方向继续骑行。之前虽已体会过东南亚各国的风土人情,但因为当地华人众多,自古受中华文化影响较深,还未遇到过强烈的文化差异。但印度对于潘德明来说,着实是一片陌生的土地。

三月至六月是印度的炎热暑季,毒辣的太阳晒得石板发烫,就连树荫处的气温也超过四十摄氏度。更夸张地是,有一次潘德明稍未注意,手背碰到金属的自行车车把上,就立刻烫起了大大的水泡,真可谓是炙手可热。

潘德明效仿印度人,将头上用一丈三尺的白布围起来以抵御酷暑,身上也多穿了几件衣服来抵御热浪。他每天趁天光微亮时便启程骑行,骑到中午最炎热时就找地方休息,直到下午五点再继续上路,据说平均每天可骑行一百公里以上。这个速度哪怕以今天的自行车机械水平来衡量,也是一个非常有挑战的数字。

潘德明在印度泰姬陵

在热带地区长途骑行,水源很重要。潘德明平均每一天都能到达一个村庄住宿补给。众所周知,印度宗教复杂,不同宗教之间冲突不断。潘德明充分发挥着他的语言天赋,秉持着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的应变精神,在最先的几天内和当地村民相安无事。

直到骑行的第五天时,潘德明的运气用光了。他已经连续两天没有遇到沿途的村庄了。骑行到中午时,潘德明又饥又渴,就在两眼发黑时,他终于看到了远方有一个小村庄。

但是这次,他预判错了这个村庄的宗教信仰,误认为是信奉伊斯兰教的村庄,一停下车就满嘴真主安拉的打起了招呼。但不料村民们对他的态度异常凶狠,想要购买食物和水都遭到了拒绝。仔细观察后才发现自己判断有误,但为时已晚。只好垂头丧气的向村庄外走去。

但他实在太渴了,在即将离开村庄时,他看到了一口水井。在印度次大陆的艳阳天里,此时一口凉爽的井水不是享受,而是维持生命的必需。潘德明观察了一下刚刚的村民已经散去,他选择铤而走险,决定立刻停车跑去井边,喝几口井水之后再迅速离开。

万万没想到,一位多疑的妇女村民还一直在暗中监视着他。潘德明还未到井边,那位妇女便怒不可遏地大叫起来:“你这个污秽的东西,你胆敢弄脏了这井水,就处死你!”说罢便叫来了大批村民,带着棍子棒子蜂拥而至。潘德明见势不妙,只好飞身跨上自行车,逃之夭夭了。

硬磕蛮荒 野蛮体魄

离开印度后,潘德明前往中亚。1931年11月12日,潘德明离开巴基斯坦进入伊朗。旅行至首都德黑兰后向南前往伊拉克,再从伊拉克向西跨越苏伊士运河前往埃及,最终于1932年6月12日到达开罗。

阿拉伯地区的人民普遍热情好客,能歌善舞。潘德明在前往埃及的途中,经常碰到庆祝节日的村民,穿着华美的盛装,跟随着鼓声的节拍,不停的蹦跳、旋转、狂舞。似乎每个人都诉说着自己的心事或祈求着幸福的未来。

在这里,潘德明结交到了一个新的“朋友”——芭蕉。

一位村里的长老对潘德明说,芭蕉树可是宝贝,用途可多了。“你看,它的叶子肥大宽阔,可以遮阳,它流出来的水,既清澈,又甘甜,是旅人的上等饮料啊。”说着,长老便把芭蕉叶折成一个杯子,用刀往芭蕉树上一划,满满地盛了一杯水,递给潘德明喝。然后,长老又从扇芭蕉上摘下两个类似黄瓜的果实,递给潘德明品尝。

从此,芭蕉树便成了潘德明旅途中最期待的朋友。凡是遇到饥饿、干渴的时候,就向芭蕉树要吃要喝,果然解决了不少困难。

可越是深入沙漠腹地,居民点越少,连芭蕉树也变得罕见了。有一天,他在一棵芭蕉树下扎营过夜,没想到惊动了树上的蜂窝。大群愤怒的黄蜂成团地向他冲来。

潘德明立刻抓起帐篷的雨布拍打,但寡不敌众,他只得抓着雨布拼命逃跑。不一会儿浑身上下便感受到了阵阵刺痛。好在潘德明沉着冷静,不如就势一倒,用雨布裹住全身。黄蜂的尾刺无法穿透坚硬的雨布。但坏消息是,雨布不够长,潘德明的两条小腿还露在外面。他一动不动地躺在那里,忍受着黄蜂透过球袜蛰在小腿上的刺痛,钻心的疼。

但他依然一动不动,因为一旦翻动,雨布难免有缝隙之处,黄蜂们便会趁虚而入。等黄蜂们离开时,他手掌里死劲捏着的沙砾已被鲜血染红,嘴唇也已咬出了口子,身下的雨布也被汗水浸湿了。

潘德明拖着肿胀疼痛的双腿,爬回到行李旁,取出急救药品,在伤口上涂了起来。他堂堂热血青年,绝不受这份委屈。于是,他再次向他的“朋友”——芭蕉树求援。

他收集了一些芭蕉树外层蓬松的组织,悄悄的在蜂巢下燃起了一堆篝火。等到火势正旺时,将两片新鲜的芭蕉叶盖在上面。刹时浓烟四起,呛人的浓烟熏得黄蜂晕头转向,四处逃窜。等到火灭烟消,已然是午夜了。

没有了黄蜂的骚扰,潘德明很快进入了梦乡。等第二天早晨时,他找到那个还未被完全烧焦的蜂巢,用刀割开。这是属于他的战利品。

旧车重逢 荣耀伦敦

潘德明离开埃及后,从亚历山大港登船前往希腊,踏上了欧洲的土地。他旅行到德国、意大利、瑞士等国家之后,北上前往北欧各国,最终于1933年11月23日从荷兰鹿特丹登船,到达了他从小一直向往的英国伦敦。

前文提到,潘德明在越南时购买了一辆英国RALEIGH自行车。这辆自行车陪他一路骑行到印度孟买,已然一副饱经风霜的样子。

一天,一位在孟买的RALEIGH公司推销员找到了潘德明,提出愿意用一辆摩托车和一辆新自行车换取他的旧自行车,希望能够为他的环球旅行奉献一点微薄之力。这种做法在现在看来并不陌生,说白了就是“赞助”。

但潘德明考虑到摩托车在穷乡僻壤处没有汽油补给,较为麻烦,所以只接受了一辆新的自行车。没想到,时隔两年,潘德明在伦敦又与他的旧友重逢了。

那天,潘德明正在伦敦参观别开生面的摄政王动物园。走出公园后偶然看到一家自行车店,明亮的橱窗里赫然陈列着一辆锈迹斑斑的旧自行车。他好奇的走上前去,心里却一惊,这正是两年前在印度孟买被推销员换走的那辆旧车。没想到这辆车漂洋过海,被“供奉”在了伦敦的橱窗里。

不仅如此,旁边还有一张潘德明本人的照片,图注写着:“世界环游旅行家潘德明骑过的车子,轻便!结实!耐用!”此时在旁边观看的人们发现潘德明和照片上的骑行者长得一摸一样,立刻猜到是本尊驾临,顿时引起了轰动。几个年轻人甚至还把他举了起来,兴奋地喊道:“这就是中国旅行家潘德明!潘德明!”

潘德明,何以“封神”?

1934年1月18日,《纽约时报》见刊了一则名为《Chinese is Here After 4-Year Walk(一个徒步四年而来的中国人)》的短讯。在这封短讯中记者描述道:

“尽管这名中国人只有高中学历,却掌握八种语言。在他的旅行纪念册扉页上,这样写道:我本次历险之旅的目的,是去好好地看看世界。将大千世界,当作我的学校,将旅途中遇到的人,当作我的教科书,将身侧风景的幻变,当作我的老师,将自然风景,当作我的人生启迪。我已然决定要完成我的目标——用这次旅行来为我自己和我的民族正名。”

从时间线来看,潘德明于1934年1月5日到达美国,1935年3月28日到达澳洲,最终于1937年6月底重返上海。然而不到一个月,全面抗战爆发,原本计划的青藏高原考察计划就此搁浅。真可谓造化弄人,令人唏嘘不已。

记录潘德明事迹的《环球旅行记》,是一本不厚的小册子,随手翻阅已微微泛黄的书页时,思绪倒转时间,似乎伴随着潘德明重温了那次意义非凡的环球旅行。

我惊讶于潘德明的行动力。能在一夕之间决定卖掉自己经营的餐厅,追随“亚细亚徒步团”的步伐,实现自己遥想多年的环球旅行梦。在被新加坡中国领事怀疑“环球旅行只是为了骗华商捐款”时,他面对误解和拒发签证也从未动过放弃前进的念头。

我赞叹于他的意志力。跬步万里,铁马无疆。面对无数个在沙漠中饥渴难耐的夜晚,面对无数次路遇劫匪时的命悬一线,他遭遇过猛虎,智斗过氓猴,在被蟒蛇缠身时也从未慌乱。只有默默的迈出下一步,骑往下一个目的地。

我动容于他的民族自尊心。我们去旅行是为了证明自己,而潘德明却希望向世界证明中国青年不再是“东亚病夫”。他心系祖国,在看到了世界的精彩之后,依然想着为中国追赶上世界的步伐而贡献微薄之力。

我也钦佩他的从容。环游世界从来不是炫耀的资本。当祖国陷入战火,他无能为力时,他选择隐姓埋名,将往昔的荣耀抛弃,即便丢失在旧遗案的垃圾堆中也不曾患得患失。甚至连其至亲子女都不曾知晓祖父的这段光辉岁月。

相信潘德明就是每一位骑行者的榜样。近一百年过去了,他的这段故事依然令每一个热爱旅行的人肃然起敬。

Previous
Previous

Annie Londonderry|首位完成环球自行车旅行的女性

Next
Next

The chasse à la canette|环法中的暗黑过往